據(jù)媒體報道,從2005年匯率改革到現(xiàn)在,短短的8年時間,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從8.28降到了6.17,升值34%。同期,廣義貨幣則由2005年的29.88萬億增加到目前的100萬億,增長了3倍多,導致人民幣攔腰縮水。于是,人民幣外升內貶的話題,也就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。
媒體和專家認為,在國內,人民幣反映的是購買力,是貨幣的自我比較。對外,則體現(xiàn)的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,是匯率概念,兩者存在一定關系,但不能簡單比較。
這樣的分析,可以說既正確,也不正確;既客觀,也不客觀。簡單地將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聯(lián)系在一起,容易形成一種錯覺,那就是中國人的財富被美元掠奪了,購買的美債貶值了,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也下降了。而實際上并非如此。就外匯儲備和美債來說,只要美元與國際商品的關系沒有發(fā)生重大變化,就不會出現(xiàn)嚴重貶值的問題。只有在美國出現(xiàn)嚴重的財政危機,沒有能力償還債務或大肆發(fā)行貨幣了,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和美債才會真正貶值。反之,則相對安全。
但是,這是否意味著匯率變化一點也不對外匯儲備、美債等產(chǎn)生不利影響?中國居民的購買力也一點沒有受到匯率變化的影響呢?顯然不是。拿外匯儲備來看,8年前,同樣創(chuàng)造1美元的外匯儲備,如果購買進口商品,或許不會出現(xiàn)嚴重貶值,但是,如果兌換成人民幣購買國內商品,毫無疑問是貶值了。只是不會出現(xiàn)有些人認為的全部貶值這樣的現(xiàn)象。畢竟,外匯儲備的主要功能還是購買國際商品。
也就是說,匯率升值既出現(xiàn)了外匯儲備購買力下降的問題,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完全貶值,1/3成為了廢紙。
倒是人民幣在國內購買力的攔腰縮水,更值得我們的關注和重視。要知道,對絕大多數(shù)居民來說,持有的貨幣都是人民幣,而不是美元。匯率如何變化,對他們的生活影響是非常小的。但是,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下降,則會對他們的生活產(chǎn)生嚴重影響。